前庭功能减退是多种前庭周围性病变后期常见的伴随症状,虽然有一些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但患者往往长时间的头晕或头昏而影响生活质量。临床中长期运用针刀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疗效甚佳,但一直没能进一步进行作用靶点的研究,有医生曾尝试运用前庭诱发肌源电位检测技术,检测一位慢性眩晕患者接受针刀治疗前后的前庭诱发肌源电位变化,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兰某,男,34岁,网球教练。2015年8月就诊。主诉:眩晕10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10余月前在运动过程中出现眩晕,感觉周围事物旋转晃动、眼花,站立不稳,转身及头位改变加重,伴恶心呕吐,不伴耳鸣、耳胀、头痛等表现,症状持续,躺下休息及闭目稍有减轻。经过治疗(具体不详)2周后视物旋转消失,恶心减轻,但仍感眼花,视物晃动,站立不稳感,上述症状持续不缓解,患者逐渐出现焦虑、烦躁、昏死感等表现,每当休息后稍减轻。后患者往返于当地及北京各大医院神内、骨科、心内科就诊,查心电图、心脏彩超、TCD、头部MRI等未见异常,服用抗焦虑药物无效。2月前在当地医院耳鼻咽喉科行前庭功能检查(冷热水实-验提示“前庭功能紊乱”,行颈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检查:双侧c-VEMP分化,对称。服氟桂利嗪及金纳多近3月效果不明显,仍持续性眩晕、头昏,站立不稳,睡眠差,行耳石复位无效,眼花,主要表现在无法判断事物的准确位置,最典型的症状为无法准确判断网球的落点。
患者为进一步治疗来我处就诊,持续性头晕、头昏,站立不稳,地不平感,耳鸣,头位改变眩晕加重,不伴耳胀及恶心呕吐,不伴肢冷汗出、头痛,不伴手脚麻木、构音障碍、口眼歪斜、复视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专科检查: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32分。甩头试验(-),闭目直立实验向右侧倾斜,自发性眼震可疑阳性。
因患者数年前左耳听力已经明显减退,故左耳耳蜗电图未引出,右耳耳蜗电图正常。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采用优听公司的Neuro-Audio.Net软件进行检查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眼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左侧N1、P1未分化,右侧正常分化;颈源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双侧分化,对称。诊断:左前庭上神经功能减退。 治疗方法:取第二颈椎棘突及第二颈椎棘突平面旁开2寸、第六颈椎棘突及第六颈椎棘突平面旁开2寸共6个治疗点。常规消毒、铺巾后,以汉章牌小针刀局部治疗:垂直进针点进针后纵行铲拨2~3次后刀尖转为横行切割2~3次。
治疗后患者感觉头晕消失,视物清晰,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位置,仍存在头昏,但较前大为缓解,改变头位稍有加重。不稳感、耳鸣减轻。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8分。立即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检查:双侧o-VEMP分化,R:NI17.4msP120.2ms,L:NI17.3ms,P120.1ms,双侧对称,时间稍延迟(见图2。予以中药苓桂术甘汤加减善后,嘱患者进行前庭康复锻炼。治疗后1小时、1天、15天、1月进行观察,症状无反复。现患者进行前庭康复锻炼后能逐渐恢复其网球训练。
讨论
在本病例中,患者表现出头晕持续,眼花,视物辨距不清,站立不稳,转身及头位改变加重,冷热水实验提示前庭功能紊乱,但患者前期检查c-VEMP基本正常。o-VEMP左侧未引出,考虑左侧的前庭上神经损害。通过小针刀治疗后患者眩晕完全缓解,只留下少许头昏表现,通过患者前后o-VEMP检查表现及治疗前后前庭症状指数(vsD评分我们有理由相信针刀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有确切疗效。自2009年至今,我们观察了上百例针刀疗法单独应用于前庭周围性眩晕治疗前后的即时眩晕变化,结果针刀治疗后能显著改善眩晕症状,且基本无眩晕反弹表现。小针刀治疗前庭性眩晕疗效显著。但—直停留于临床症状观察阶段,没有条件进行进—歩的神经电生理方面的研究,该例患者在针刀治疗后眼源性前庭诱发肌源电位发生明显变化,治疗左侧出现前庭波,而且原本正常的右侧前庭波潜期延长,波幅变小,与左侧基本_致。从治疗前后VEMP变化,基本患者自诉症状相一致,但是为十么会出现o-VEMP左右前庭波的这种同时变化,是针刀自身治疗后的规律性变化还是该患者独有的反应,有待我们进_步的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