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在日常生活中,脑血管病引起头晕是大家最容易想到和最容易理解的,因为脑部的血液供应出现了问题然而,常人所说的脑血管病主要是指急性脑血管病。急性脑血管病,也叫脑卒中,主要是指由于外伤以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脑部血管闭塞、供血急剧减少或血管破裂出血等病理生理过程的急性期;有时候也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高血压性脑病。当这个病理生理过程是由于脑部血液供给减少而导致时,称之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反之,当这个过程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血管之外所致者,称之为出血性脑血管病。
“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是民众最为熟悉的诊断名词之一,无疑也常是医生向患者解释为什么会发生头晕的原因。然而,在1995年我国制定的脑血管疾病分类中,却没有“脑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这两个诊断名词。笔者相信,之所以取消了“脑供血不足”这个诊断,是避免该诊断名词的滥用,特别是在没有任何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病人中滥用。然而“脑供血不足”确实是存在的,因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这个诊断名词是存在的:或者换句话说,如果你要诊断“脑供血不足”.就必须有特定症状,而且必须在“供血不足”之前加上它所属的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这个诊断名词之所以保留,也许可能与椎动脉在解剖学和病理学上的某些特点有关:
(1)大约有2/3的人两侧椎动脉管径不等,甚至一侧椎动脉十分细小或缺如。
(2)椎动脉在第1一6颈椎横突孔内穿行,即椎动脉行走在一条活动度极大的间断性骨性隧道中,随后经枕骨大孔入颅,如果颈椎发生退行性变和骨赘形成时,容易促发供血问题。
(3)椎动脉极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内听动脉与椎动脉或基底动脉成直角,并行走在骨性结构中,没有侧支循环提供额外的血液供应;一旦椎动脉出现血液供给减少,内听动脉十分容易受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眩晕(常被患者误认为是头晕),常伴有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等症状。
由于脑血管病包括许多疾病,在这里我们只介绍脑卒中及相关内容,因为它们与头晕关系更密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