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在阅读神经系统疾病防病治病的书籍时,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如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等。下列常见的词语含义如下:
(1)神经元。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是神经元,典型的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典型的神经元有一或多个树突和一个轴突。树突接受刺激并将兴奋传入细胞体,轴突把兴奋从胞体传送到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组织,如肌肉或腺体。许多轴突外面包裹有一种叫做髓鞘的物质。轴突相当于电线的“芯”,起着传导信息的作用.而轴突周围裹着的髓鞘相当于包裹在电线外周的绝缘层,这样才能保证在各个轴突中传导的信息能准确地到达它该到达的“地方”;如果没有这层起到绝缘作用的髓鞘,在轴突中的信息将会“短路”到其他神经元中。在中枢,许多功能类似的轴突组成传导束;在周围神经系统,许多轴突聚集在一起组成神经。
(2)病理反射。用叩诊锤叩击某些特定的部位或用钝物划某些特定部位的皮肤可出现一些特定的反应,称为病理反射。平素最常见的,最容易让患者和患者家属看到的病理反射是巴氏征,检查者用钝物划足底部外侧的皮肤时大脚趾向上翘.称为巴氏征阳性(这种现象不提示患者对刺激有知觉,而是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客观证据)。
(3)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大脑对肢体运动的支配是由两级神经元来完成的。从大脑发出的支配运动的“初级”神经元大多数在脑干交叉后止于脊髓的前角,脊髓的前角发出“次级”神经元止于肌肉。前者位于“上部”称为上运动神经元,后者位于“下部”称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是指肌肉无力或活动不能。持久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时患者肌张力高(被动活动患侧肢体时感到阻力很大或比较大);用叩诊锤敲击肌腱,比如膝腱,可看到肢体活动幅度很大,称为腱反射亢进;用钝物划一些特定部位的皮肤可出现一些特定的反应,称为病理反射阳性等。持久的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时,可看到局部肌肉萎缩、肌张力低、腱反射迟钝或消失,没有病理反射等。
大脑对头面部的肌肉的支配与对肢体的支配不同。绝大多数头面部肌肉受双侧大脑的支配,只有面部下部的肌肉和“伸舌”的肌肉受对侧大脑的支配。
(4)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前者表现为一侧面部下部肌肉瘫痪.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属于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范畴;后者表现为一侧面部上下部肌肉均瘫痪,提示周围神经受损,属于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范畴。
(5)中枢性舌瘫与周围性舌瘫。舌瘫表现为伸舌偏向一侧。持久的周围性舌瘫有舌肌萎缩、舌肌“颤动”,而中枢性舌瘫没有这种现象。
(6)交叉性瘫痪。是指一侧头面部的肌肉瘫痪和对侧肢体瘫痪,提示脑干受损。
(7)共济失调。是指肢体或躯干活动不协调。当脊髓后部受损时,患者在闭上眼睛时出现活动不协调的症状;当小脑和相关结构受损时,不论睁眼还是闭眼患者活动均不协调。
(8)脑膜刺激征。是提示脑膜和颈部神经受到刺激的临床表现,头痛、呕吐、颈部肌肉强直。此时将下肢直腿治高或先屈腿再治高小腿患者感到疼痛或检查者感到有阻力,屈颈感到有阻力及/或双腿屈曲,称为脑膜刺激征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