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观察减肥效果    

答:观察减肥效果的主要指标有两个:

第一是体重。必须知道,控制水的摄人,体重会较迅速地减轻,然而这只是体内水分的减少,并非是防治心脑血管病意义上的体重减轻,对缓解肥胖引起的头晕不仅无利反而有害。防治心脑血管病意义上的减肥,是减少体内的脂肪。这种减肥,体重下降的速度不会很快;因为每减少1千克脂肪,意味着减少了9000千卡的热量,这相当60千克体重的轻体力劳动者4天以上所需要的热量。因此,不论从消耗的角度,还是从减少热量的摄人的角度,都不可能使体重迅速减轻。所以减轻体重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坚持的过程。达到理想体重后,仍然需要控制饮食以保证体重不反弹。

第二是腹围。是评定减肥效果的非常重要的指标。甚至是更核心的指标。重新读一下本章“何谓肥胖”的内容。你就会发现腹围是比体重更重要的指标,即便体重正常,腹围超标,发生肥胖相关疾病的风险己然增加。笔者也曾碰到过体重明显“超标”,但腹围正常的人;那是一个健美运动员.身高174厘米,体重95千克,腹围82厘米;对于这类个体,你判断他患有肥胖症肯定是错误的。因此腹围是比体重更重要的一个判断是否肥胖的指标;同理,腹围也是一个判断减肥效果的更好的指标。

怎样减少脂肪    

答:如果我们知道超重、肥胖是由于体内能量超储的结果,我们就可推断出.要想减轻体重,我们就不能让能量进一步超储,还要想办法让超储的能量释放出去。为了不让能量进一步超储,我们必须控制饮食。在“减肥”的过程中,控制饮食主要是为了有效地减少能量的摄人。那么,一个人在正常的情况下每天需要多少热量呢?一个人每日需要的热量与患者的体重、脑体力活动和是否有额外热消耗有关。休息者每日需要热量25一30千卡/千克,以60千克体重者为例,每日需要热量1500一1800千卡。轻体力劳动者每日需要30一35千卡/千克。60千克体重者每日需要1800一2100千卡。中等体力劳动者每日需要35一40千卡/千克.60千克体重者每日需要2100一2400千卡。重体力劳动者少于40千卡/千克,重体力劳动者每日需要大于2400千卡。在减轻体重的过程中,每日热量摄人最好减少20%左右。以60千克体重的休息者为例,每日热摄人量以1200一1500千卡为佳。通常认为如果热摄人量超过活动所需要的最低需热量,减肥将不能成功。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减轻体重,除增加活动外,在饮食的控制上,最好是减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类食物的摄人。2008年美国糖尿病诊疗指南指出,在短期内(可长达1年),低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严格限制热量饮食对于控制体重有利。

为了让超储的能量释放出去,我们必须进行比。常活动更多的活动。医生常说的每天活动30分钟以上,就是措在日常活动之上增加30分钟,剧烈程度以个体能接受为原则;少于20分钟的活动消耗的是糖元,不能达到减少脂肪的目的,相反会刺激食欲。然而,有一些人,特别是重体力劳动者.工作日增加额外的活动,可能有一定困难。这一部分人,休息日的活动十分重要;同样,休息日严格控制饮食也十分重要。

减肥需要减少多少脂肪    

答:假定某男性身高180厘米.他的标准体重最高值是70千克(该值出现在47一55岁之间,在其他年龄段标准体重要比70千克还要低),肌肉不是十分发达,现在他的体重是90千克。那么他至少多出来的这13千克(90一70×1.1),实际上几乎全部都是脂肪。这13千克脂肪能产生多少热量呢?每一克脂肪能产生9千卡的热量,9×13×1000=117000(千卡),大约是轻体力劳动者每日所需热量的55一65倍。在70千克的标准体重下。脂肪组织的重量大约有7一14千克,最多不超过15.4千克(70×1.1×20%)。如果他决定减肥,那么他应该将他的脂肪组织的重量减少一半左右。

脂肪组织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因此在减轻体重的过程中。血中的脂肪和腊质也随之减少,这是让肥胖和高脂血症的患者听起来都高兴的事情。

减肥减什么    

答:如果体重超重,就应该将体重控制到理想体重的水平上。对糖尿病患者,甚至希望把体重降至标准体重的95%左右。那么,我们应该减少身体的哪一部分来控制体重呢?

(1)需要减轻的构成体重的要素。构成体重的要素很多,如肌肉、骨骼、体液,还有心、肺、肝、脑、肾等,肥胖、身体超重,并不是身体的这些部分超重。身体超重只是身体的脂肪组织超重,或者说是脂肪组织太多导致的。因此所谓减体重,实际上,只是想办法减少这部分的重量。

脂肪组织主要分布在皮下、腹腔的网膜和肠系膜等处,具有贮存脂肪、保持体温和参与能量代谢等生理功能。成年男子脂肪组织一般约占体重的10%一20%,女性较男性要多一些。脂肪组织实际上是体内最大的“能源库”。当超重时,脂肪组织的重量大大增加,意味着有大量的过剩能源超储在体内。因此,我们有理由说,肥胖、超重实际上是肌体所不需要的能源大量聚积的表现。

肥胖为什么会引起头晕    

答:肥胖本身并不引起头晕,但肥胖是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和危险因素的聚集因素,肥胖通过引起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而引起头晕。

肥胖之所以容易成为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因素,是因为脂肪组织能够分泌一种生物活性因子,称为脂肪因子。它们影响肌体对胰岛素敏感性、血压水平、内皮功能、纤溶活动及炎症反应,参与多种重要病理生理过程。而这些过程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

何谓肥胖    

答:医学意义上的肥胖,是指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疾病状态。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大类。平时我们所见到的肥胖多属于前者,单纯性肥胖所占比例高达99%。单纯性肥胖是一种找不到原因的肥胖,医学上也把它称为原发性肥胖,可能与遗传、饮食和运动习惯有关。所谓继发性肥胖,是指由于其他健康问题所导致的肥胖,也就是说继发性肥胖是有因可查的肥胖,比如说代谢综合征时出现的肥胖。

体重多少合适?合适的体重与性别、身高和年龄有密切的关系。

严格地说每一个人都有最适合他自己的体重。但是.在考虑体重是否合适的问题上,有必要把握具有共性的东两,这个东西就是“理想体重”或称为“标准体重”。所谓理想体重,就是流行病学调查中获得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高的人的平均体重。拿病人的体重[对病人而言就是自己的体重)与理想体重进行比较,这样我们才能确定特定个体的体重是否偏离了他的理想体重。要想知道某个体的体重是否偏离了理想体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去查对查表(见书末附录(1、2)。但是这很不方便,因为你可能手边没有这个对查表,因此你可通过以下公式进行简单的估算: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一110(男)或105(女):或男性标准体重=(身高一80)×70%,女性标准体重=(身高一70)X60%。

在知道了是否肥胖之后,还可对肥胖程度进行评估。其标准如下:

肥胖度=(实际体重一标准体重)/标准体重X100%

肥胖度在±10%之内,称之为正常适中。

肥胖度超过10%,称之为超重。

肥胖度超过20%一30%,称之为轻度肥胖。

肥胖度超过30%一50%.称之为中度肥胖。

肥胖度超过50%,以上,称之为重度肥胖。

肥胖度小于 —10%,称之为偏瘦。

此外,也可用体重指数来判断个体体重是否合适。体重指数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亚洲成年人的理想的体重指数是18.5一23.9;低于18.5,称为体重过轻;18.5~23.9,称为体重正常;24~27.9称为超重,大于或等于28称为肥胖。

有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有时根据体重判断是否超重并不可靠,特别是肌肉发达的个体。对这些个体,通过脂肪测定设备确定是否脂肪超标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在一般的情况下,腹部的肌肉容积在不同的个体相差不大,所以,腹围常作为是否肥胖的一个指标。腹围的增大常是因为脂肪积聚所致。医学上希望的腹围是男性85厘米、女性80厘米以下(不考虑身高)。这样,我们在考虑肥胖问题时,必须注意腹围在估计肥胖的危险度方面的作用。下表是肥胖与相关疾病发生的危险性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表我们看到:即便体重正常,如果腹围超标,与肥胖相关的疾病的发病风险依然增高。

        表 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发生相关疾病*的危险度

  腹围(厘米)
  男<85

女<80

男85-95

女80-90

男>95

女>90

体重过低 平均风险 平均风险 平均风险
正常 平均风险 增加
超重 增加 极高
肥胖 极高 极高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如代谢综合征)。